与我们多如牛毛的环境污染案件相比,实际发起诉讼的还非常少,严重不合比例。
深刻理解并严格执行纪律规定,时时刻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。她说,巡查工作组人员要认识到参加巡查工作使命光荣,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、手中的权力之大。
向下衔接约谈、专项督察,通过巡查反映地方问题整改不力以及相关工作不作为、慢作为等问题,约谈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并提出量化问责建议,强化责任落实。重点领域就是两散,即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治理,同时兼顾机动车、扬尘、矿山开发治理等。二是要阳光透明,开放监督。将攻坚行动发现问题、交办事项、约谈情况、整改落实情况,全部向社会公开。公开巡查情况、后续约谈情况、责任追究情况,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和考评。
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,中央纪委驻环境保护部纪检组组长吴海英出席培训班并讲话。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,及时监测污染变化情况。臭氧前体物也是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。
我国多数城市臭氧浓度总体在缓慢上升,70%左右的城市在标准线附近徘徊。但是,近地面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眼睛、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,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。338个城市有59个超标,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区域等地区。按日评价,338个城市的轻度、中度、重度污染天次比例分别为4.7%、0.4%、0.024%,没有严重污染,更没有出现爆表污染。
2017年,受经济回暖、气象条件等因素影响,我国不少地区臭氧浓度有较大幅度上升,预计全年的全国平均浓度、超标城市数量、超标天数比例将有所上升,但超标天次仍然以轻度污染为主。我国已经将臭氧污染防治纳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议事日程。
自然界的臭氧,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公里至50公里的大气中,被称为臭氧层,能有效阻挡紫外线,保护人类健康。从9月1日起,广东省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。随着减排持续推进,可以有效控制臭氧污染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:控制臭氧污染,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协同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,结合各地污染状况、产业特征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差异化控制策略。臭氧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,公众该如何防范呢?刘友宾说,臭氧污染比较容易防范,臭氧的高值出现在夏季晴朗高温天气下的室外光照环境,只要这个时候不在室外长时间、剧烈运动,就可以大幅降低臭氧危害。
近地面的臭氧来自哪里?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雷宇表示,石化工业、加油站、汽车尾气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,在阳光照射的条件下,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,生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。2016年,全国338个城市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为138微克/立方米,71%的城市(239个)臭氧浓度为120180微克/立方米,接近标准值。相关研究显示,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,发达国家重点地区夏秋季节臭氧日最高浓度常超过600微克/立方米,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时段臭氧浓度可达1200微克/立方米以上,最高值甚至超过2000微克/立方米。当臭氧达到一定浓度时,可使人呼吸加速、胸闷,如果浓度进一步提高,可引起脉搏加速、疲倦、头痛。
目前,环保部已审议并原则通过《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,编制修订了石油炼制等14项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的行业排放标准。刘炳江表示,当前我国重点区域臭氧污染水平,与美国加州南海岸地区大致相当,全国平均污染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十多年前的平均水平,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光化学烟雾事件频发时期的历史水平。
与此同时,臭氧的生成增加大气氧化性,也会加速二次颗粒物的生成。研究显示,空气中每立方米臭氧含量每增加100微克,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%。
我们每个人不仅要进行健康防护,而且可以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防治工作中来。同发达国家一样,我国今年臭氧浓度总体上升属于正常的年际波动。臭氧污染水平的计量之所以采用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,也就是一天中最大的连续8小时浓度均值,是因为臭氧对于人体、植物的影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阈值,采用24小时平均的话,高浓度的影响会被低浓度掩盖。在天是佛,在地是魔,有人这样评价臭氧。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需要协同控制。环保部宣教司巡视员刘友宾说,十二五时期,氮氧化物首次被纳入约束性指标,十三五时期,挥发性有机物已纳入总量控制范围
具体而言,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着手:第一,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,促进不愿假的氛围形成。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的眼睛和环保执法的哨兵,真实可靠是第一要务。
各地公安司法部门也对涉嫌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,发现一起、查处一起。而地方环保部门的造假,更加恶劣。
数据真实性遭遇威胁为了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,环保部开展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工作。顶梁柱中现蛀虫 环境监测数据遭威胁说到环保数据造假,近段时期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非西安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案莫属。
殊不知,本该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的环保部门反而弄虚作假,一来给当地企业做出了极其错误的示范,甚至让不少企业存有侥幸心理,铤而走险。第三,强化问责制度,倒逼社会监测机构守信履职,让相关人员不敢假。譬如为了清理环境监测数据的干扰因素,上收大气所有国控站点的监测事权,不让地方再参与监测站点的运营维护等,为大气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上了一道又一道保险。正如环保部通报的内容所说:涉案人员法治观念淡薄,个别领导干部片面追求政绩,少数地区不在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上下功夫,却在监测数据上弄虚作假,采取不正当手段,人为干扰环境空气监测数据,严重误导环境管理决策。
然而,环境考核不断收严,作为重要参考指标,环境监测数据还是被一些别有用心者盯上。现在,人人皆知,环境监测就是生态环保的眼睛和耳朵,作假行为势必导致环境监测耳聋眼花,后果不堪设想。
环保部还对外公布通报情况,要求各级部门汲取教训,引以为戒,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。根据权威媒体公开报道,此案中涉案7人均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获刑1年3个月至1年10个月不等。
要坚持问题导向,提高认识,创新思路,确保数据真、准、全。三来让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大打折扣,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。
有人说,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基,如果连数据都是假的,根基就不复存在,环保便成了镜中花、水中月。只有从国家战略和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,确保环境监测的耳目作用,才能真正找准治污重点,对症下药,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推进。二是严重影响环境决策,大大阻碍了环境治理的进程。或直接在监测设备或监测数据上动手脚,或者让洒水车、雾炮车等所谓的神器围着国控站点打转作假手段五花八门,刷新了民众的三观。
第四,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的突破创新,推动实现环境监测的立体化、智能化、可视化。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曾表示: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顶梁柱,为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,必须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和全面。
环境监测是顶梁柱此案一经曝出,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,其影响力直到现在都不曾停歇,更是将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否推向了最前台。环境监测数据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。
第二,强化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工作,让不能假成为常态。我们认为,针对环境数据造假行为,严厉打击固然没错,但也应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多下功夫,凭借系统性优势,环环相扣,才能真正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。